作者:黃致潔
最近受到在大學任教的好朋友邀請,到東吳大學英文系二年級的翻譯課程中,與同學們聊翻譯與語言學習這件事。
我已經好多年沒在大學教書了,不太熟悉現在的大學生在意的是什麼。而且十九歲這個年紀,每一年只是離我越來越遙遠。不過,我回想到有一次跟客戶聊天,我們談到不管是工作或是學習,都要理解「為什麼」而做很重要,談到 see the bigger picture 這件事情。客戶說,要讓對方知道,他不只是在砌一塊磚,而是在蓋萬里長城。
二十一世紀的環境變化得太快,現在大學生以後要做的工作,很多現在都還沒被發明出來。在人工智慧的時代,我們都被告知(或是威脅?),語言或是翻譯工作(以及許多其他工作)很有可能被機器翻譯或是 AI 取代。既然是如此,那為什麼現在要學語言、學翻譯呢?
在我們集體焦慮即將被機器人取代的時代,更需要的應該是人的溫度,也更需要重視唯有「人」,才做得好的事情。好好的溝通,就是其中一項。
我一直覺得學習語言或是學習翻譯,都是在培養「溝通」的能力。一來是用心聆聽對方的話語,吸收消化;再來是用對方聽得懂、能夠理解也能夠接受的方式,回應對方,或是把新的內容傳遞出去。溝通學得好,不管到了哪一個世代,或是外在環境再怎麼改變,都還是無法取代。
我一直覺得學習語言或是學習翻譯,都是在培養「溝通」的能力。一來是用心聆聽對方的話語,吸收消化;再來是用對方聽得懂、能夠理解也能夠接受的方式,回應對方,或是把新的內容傳遞出去。溝通學得好,不管到了哪一個世代,或是外在環境再怎麼改變,都還是無法取代。
這個想法或許距離大學生還太遙遠,於是我詢問同學們,現在平常沒上課時,都在做什麼?好多學生的答案都是「看影片」。
一直到最近自己拍攝線上課程,我才知道原來許多 youtuber 都是先寫作,準備好稿子,才用讀稿機在鏡頭前拍攝影片。所以傑出的 youtuber 先是傑出的作家,有好的想法,運用絕佳的語言能力寫出來,之後才化為影像的媒介,傳達出去,與受眾溝通。
在知道要「說」什麼之前,需要經過透徹的思考與寫作,再用清晰有條理、引人入勝的語言,在鏡頭前傳達。在這過程之中,語言與表達能力都是關鍵。要有好的傾吐,必須要先有好吸收。好的語言表達能力,就是把聽到的、讀到的、思考的、在意的,消化之後再吐露出來。其實這也是翻譯在學習的事情-將吸收的內容消化之後,另外一個語言吐露出來,讓來自不同文化的人理解。
對我來說,我從事的主持、口譯還有會議引導工作也是如此。我必須學習好好的聽,去蕪存菁,然後精準表達。這些溝通能力,都是我在語言與翻譯的訓練中學習到的,也適用於許多已經發明或是尚未被發明的工作中。只不過在不同的世代,它可能以不同的樣貌展現出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