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20年6月14日 星期日

玻璃缸裡的小金魚-國際會議現場的幕後之聲


作者:黃致潔

2018年發表於聯合報


奧斯陸自由論壇口譯團隊:師大翻譯所校友 Grace 黃致潔、Mark Cheng;台大翻譯所校友 Serena Lin

2018年博鰲亞洲論壇與騰訊合作,首次結合AI與同步口譯技術,即時將發言內容翻譯成中英雙語,再透過投影布幕展示內容。不過,AI的翻譯內容「笑」果十足,把「一帶一路」翻譯成「一條公路和一條腰帶」。另外,「Yes, please」則成「是的,求你了」。

又不久之前,一位中國口譯員在網路上發文,揭發「科大訊飛」這家公司將她與同事在現場的口譯,假冒成AI翻譯的內容。當天會議在官網上進行直播,號稱使用「智能語音技術,實現國際高端會議的中英文頻道切換、智慧翻譯和自動語音播報。」可是實際上,該公司聲稱的「AI同步口譯」,只是把口譯員現場譯出來的內容,經語音辨識,用電腦將同樣內容「念出來」罷了。AI與翻譯的議題引起討論,也關注到國際會議現場的幕後之聲。

從事同步口譯工作多年,我的工作型態就是穿梭各種國際會議、學術研討會、記者會以及演講,在現場提供同步口譯服務。所謂的「會議口譯」工作,指的就是在眾人集思廣益的重要會議中,透過口語翻譯,協助不同語言與文化之間的溝通。國際會議中最常使用「同步口譯」的翻譯型態,指的就是譯者一邊聽現場演講的實況,一邊透過麥克風,將翻譯出來的訊息傳達給現場觀眾。

同步口譯過程中,演講者不會停頓下來等待譯者翻譯。譯者一心多用,邊聽邊說,聆聽發言的同時,大腦立即吸收、理解、瞬間轉換成另一個語言,在時間壓力下產出流暢、精準的譯文。由於同步口譯必須高度專注以及立即反應,標準「配備」為兩位譯者一起搭配工作,大約二十分鐘換手一次,才能確保最好的品質。


2015國家電影中心 Master Class口譯團隊:台大外文系/翻譯學程 吳敏嘉老師;Grace 黃致潔

同步口譯的現場,譯者得聽其聲、觀其人,眼睛必須看到演講者的肢體動作、臉部表情,才更能精準傳達訊息。所以,譯者的工作空間,時常是在會場內搭建玻璃材質的隔音空間,一來讓譯者看得到現場,二來隔絕外在雜音與干擾。

透過玻璃從外往口譯室內望去,人們會看見口譯員嘴巴動個不停,好像玻璃缸裡的小金魚一樣,嘴巴一開一合。因此,觀眾在會議現場看到玻璃隔間,不免好奇張望,可能上前拍照,或湊近一探究竟,有點像觀賞動物園裡的珍禽異獸。

語言深刻且複雜,有太多字裡行間的弦外之音,以及無法用字面翻譯的內涵與重點。優秀的譯者,會適時透過語氣、音調和聲音表情,將演講的「感受」或「氣勢」一併傳遞。口譯過程中,譯者甚至會跟著演講人一起哭、一起笑。口譯員並不是機器人,身而為「人」的特質,也讓優秀的口譯員不容易被機器人取代。玻璃缸裡努力工作的小金魚,是貨真價實、有血有淚的國際會議幕後之聲。

最新文章